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达斡尔族“腾格日”的形象及其演变
  • [摘要]达斡尔族崇拜的“腾格日”的形象,在早期是太阳,后来又演变为太阳和月亮。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文章以实证及文献资料,从仪式人类学的角度试图勾勒出自然崇拜时期“腾格日”的形象及其演变的轨迹,它对达斡尔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赛音塔娜
  • 全文[ PDF 0.0 MB ] 2015.5(1):150-157  共有 1148 人次浏览
  • 壮族山水传说中的英雄故事
  • [摘要]壮族山水传说中的英雄故事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承载着本民族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保存了壮族先民与大自然抗争的历史;也保存着壮族民众对上古时期社会文化的朦胧记忆。壮族山水传说中的英雄故事存在一个基本的叙事模式,其中大部分故事是这一基本叙述结构模式的展开、衍生和变化。
  • 陈金文
  • 全文[ PDF 0.0 MB ] 2015.4(1):151-157  共有 1234 人次浏览
  • 讲述人、讲述视角与巧女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再认识———兼及巧女故事研...
  • [摘要]比较《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省卷本)中的巧女故事中不同性别的故事讲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在故事文本的叙事情境中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巧女形象受制于故事讲述人所确立的故事讲述视角。在不同的讲述视角下,巧女形象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但整体上仍未超越传统父权制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框定。现有的研究脱离故事文本的上下文,将巧女形象均质化为一种“反抗”形象,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者一厢情愿的话语建构。研究者这一研究路径的选择,深受以往女性民俗研究范式的影响,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 王均霞
  • 全文[ PDF 0.0 MB ] 2015.6(1):151-159  共有 1037 人次浏览
  • 《山海经》传入日本时代再考辨
  • [摘要]《山海经》究竟于何时传入日本,学界观点不一,需要进行考证与辨析。通过梳理中日文化交流史及《山海经》在中国的传播史可知,《山海经》传入日本的时代不可能早于公元一世纪。学界已有的古坟时代传入说,其论据并不可靠,直到四世纪末之前,《山海经》传入日本的可能性都极低。学界既有的奈良时代传入说,论据并非全都可靠,通过分析可知,《山海经》大约是在四世纪末至八世纪初之间传入日本的;而第一次确切的文献记录出现在九世纪末。
  • 刘雪瑽
  • 全文[ PDF 0.0 MB ] 2021.2(39):151-159  共有 1951 人次浏览
  • “韩国口碑文学大系”:确立术语、资料汇编和数据库建设
  • [摘要]韩国学者将本国的民间文学命名为“口碑文学”,因其能更好地体现出韩国民间文学的普遍性、变异性兼稳定性、记录性、民众性以及传承性特征。早期对口碑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虽不全面,但为后期开启的“韩国口碑文学大系”项目奠定了基础。一、二期数据库共收录五万六千余篇资料,使用者可按卷册、题材、类型、地区、题名、正文、口述人以及采集年份等多重维度查阅。该项目前后历时十五年,从确立调查方法、调查资料整理,再到数据库建设,形成了规范的操作指南,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元数据标准以及数据的开放取用,这对中国的同类数据库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宋贞子
  • 全文[ PDF 0.0 MB ] 2020.3(38):152-162  共有 1035 人次浏览
  • “讲故事的人”的显与隐———论沈从文的叙事
  • [摘要]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倡导的“讲故事”的文学观念让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坛最独特的“讲故事的人”。进入40年代后,他对“故事”叙事热情日渐消褪,“小说”意识明显增强,“讲故事的人”的形象逐渐消隐,进而转变为孤独的“现代小说家”。我们不仅看到他从“故事”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与冲突,也看到他对叙事形式的艰难探求。
  • 赵锐
  • 全文[ PDF 0.0 MB ] 2022.1(40):152-159  共有 327 人次浏览
  • 人与物的关系——解读格林童话
  • [摘要] “物转向”是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动向之一,以海德格尔“物化聚集”和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代表。两者的研究都聚焦于物,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强调物的存在及人对物的依赖,揭示了人的有限性并质疑人类中心主义。借助“物转向”理论解读格林童话,可知童话已隐含了此种人与物的关系及物的潜在意义。其中,物不仅是帮助童话主人公实现愿望的工具,而且在人与物的关系中反客为主,积极主动地展示我,甚至阻挠人的行动,表现为“物的阴谋”“物的反抗”。童话反映了物对存在的建构意义及对人的塑造功能。
  • 丰卫平
  • 全文[ PDF 0.0 MB ] 2022.5(40):152-160  共有 267 人次浏览
  • 《东蒙民歌选》整理的学术史观照
  • [摘要]《东蒙民歌选》是 20 世纪 50 年代蒙古族民歌搜集整理活动中形成的较具影 响力的学术成果,对蒙古民歌搜集整理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对蒙古民歌的搜集 整理进行学术史考察,阐述了《东蒙民歌选》整理过程中所体现的多民族国家话语建构以及学 术思想与观念,检讨了《东蒙民歌选》翻译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当下蒙古族民歌的翻译整 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学术参考和借鉴。
  • 白存良(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2.2(40):152-163  共有 377 人次浏览
  • 西藏新小说“神奇、魔幻、荒诞”审美内涵辨析
  •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崛起于西藏文坛的“西藏新小说”,是西藏小说创作在形式上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一次成功借鉴。由于此,“西藏新小说”在审美风格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特征具有了某种家族相似性。神奇、魔幻、荒诞这些原本用来概括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部分审美特征的术语,也被用来解读、阐释“西藏新小说”。这种批评理念的移植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不加辨析地挪用则可能会混淆二者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
  • 于宏,胡沛萍
  • 全文[ PDF 1384.0 MB ] 2015.2(1):152-156  共有 1536 人次浏览
  • 老舍在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位置
  • [摘要]老舍是20 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从专家评价到大众接受,老舍在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几乎仅次于鲁迅。老舍在20 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位置也不容忽视。从老舍在中国、在世界的传播、接受、影响和高度评价来看,老舍应能入选20 世纪世界“百强”作家。他的作品具有世界性元素和世界意义,具有“伟大文学”的一些共性,所以才能在世界各国传播不衰。
  • 王卫平,张英
  • 全文[ PDF 1230.0 MB ] 2015.1(1):153-158  共有 2763 人次浏览
  • 金代状元与文学
  • [摘要]金代状元在各地区的分布极不平衡,原因主要在于文化教育水平上的差距。金代状元大多淹贯经史,著述丰富,有较高的文学成就。金代状元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家学传承,直接影响了子孙后代的文学兴趣;二是通过兴学授徒、主文取士等方式,强有力地引导着应举士子的文学风尚;三是在女真状元的示范和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女真人走向科场,弃武从文,极大地促进了女真文学的发展。
  • 裴兴荣
  • 全文[ PDF 1342.0 MB ] 2015.3(1):153-161  共有 1313 人次浏览
  • 元代奉祀诗歌及其文化内涵
  • [摘要]有元一代,奉祀诗歌创作繁盛,其诗题多有“代祀”“降香”之类标记。文人奉皇帝之命代祀四方,奉祀岳镇海渎、海神天妃、孔庙、道教仙山等,沿途创作纪行组诗。元代奉祀诗歌不仅真实反映了国家祭祀活动的整体面貌,也反映了在蒙、汉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建构,以及在海运发达的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海神信仰崇拜。
  • 冷卫国 赵丽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5(39):153-167  共有 323 人次浏览
  • 论宋金时期的“夷坚体”著述
  • [摘要]宋金时期集中出现的洪迈《夷坚志》、王质《夷坚别志》、元好问《续夷坚志》等几部以“夷坚”为名的著作,可以用“夷坚体”为名,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类别进行深入研究。这几部“夷坚体”著作总体上以日常实录、时事汇编、传奇志异、娱宾遣兴为编著追求,聚焦于对时事新闻的全面记录是它们共同强调之处。夷坚体源于志怪而融合笔记,上承小说传统而又是各族人民集体创作的及时结集。
  • 王永 邓心
  • 全文[ PDF 0.0 MB ] 2020.5(38):153-159  共有 502 人次浏览
  • 后殖民思考与全球史视野: 解读瓦历斯·诺干小说集《战争残酷》
  • [摘要]瓦历斯·诺干是台湾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泰雅作家,他在《战争残酷》中将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记忆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战争经验相连结,并始终将之置于后殖民语境进行思考。此外,战后帝国主义遗绪和新殖民主义的侵略亦是瓦历斯批判的重点,从而呈现了具全球史视野的文学景观。
  • 吴明宗
  • 全文[ PDF 0.0 MB ] 2020.2(38):153-159  共有 524 人次浏览
  • 论阿微木依萝散文写作的美学风格
  • [摘要]阿微木依萝的写作是底层写作标志性的突破,并将引发对于如身份、美学风格、触发机制、可持续性与转型等新问题的思考。阿微木依萝写作具有土、实、诚、拙、生五大美学特质,从写作身份到美学风格在当代文坛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 白浩
  • 全文[ PDF 0.0 MB ] 2021.4(39):153-159  共有 355 人次浏览
  • 论吉狄马加诗歌的神性书写
  • [摘要]神性写作作为诗歌的一个重要维度与标识性特征,近年来被不少诗人忽视。吉狄马加一直秉持神性写作姿态,在诗中对神性进行体认与呼吁,对神性世界进行重构,对罪进行批判揭露并试图寻找精神救赎路径,由此高扬良知、正义、爱与信仰,追寻宇宙真理和终极意义。这种神性写作姿态让吉狄马加的诗歌超脱于日常世俗,而抵达“人类”“世界”的层面,对于纠偏当下诗歌创作所存在的世俗化、庸俗化、琐碎化等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 罗小凤
  • 全文[ PDF 0.0 MB ] 2020.6(38):154-160  共有 386 人次浏览
  • 鲜卑后裔元结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论析
  • [摘要]鲜卑后裔元结是盛、中唐之际的文学家。元结先祖皆以武功著称,至祖父元亨改易儒学,父元延祖及从兄元德秀则有浓厚的隐逸思想。他们对元结的个性及“漫家”思想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鲜卑文化及其影响下的鲜卑文学构成了元结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渊源。元结在文学上雅好古体,推崇古道,反对新声,主张道达性情,表现出强烈的复古倾向。同时他在复古中又不拘泥于古,不断革新文体,逐步改变了艰涩、古奥的文风,语言上趋向平易,内容上也日渐务实。元结在文学上的创变及其取得的成就使其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
  • 肖献军
  • 全文[ PDF 0.0 MB ] 2021.1(39):154-166  共有 402 人次浏览
  • 饬禁曲本与双语创作——论旗人全德的戏曲活动
  • [摘要]全德的戏曲活动集中于乾隆后期,涵括“饬禁”与“创作”两个维度。作为内务府官员,全德与伊龄阿、图明阿奉命在苏扬地区开展声势浩大的查禁曲本行动,呈示出清代地方禁戏的缘由、主要目的与具体措施,以及中央与地方、各地方间的协同机制,深刻影响着苏扬地区的戏曲生态。作为戏曲家,全德既以汉文编创了大量俗曲,将之引入杂剧创作以实现文体突破,又创作了清代唯一一组“满汉兼”西调,其在满汉双语文学的发展与演进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清代文学史上的鲜活个案,全德的曲作是满汉民族文化交流、互动与融合的结晶,是旗人文学创作的典型样本,相关考察对非经典作家与作品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 武 迪
  • 全文[ PDF 0.0 MB ] 2022.3(40):154-165  共有 283 人次浏览
  • 清代驻防八旗科举参与方式的流变与诗歌创作
  • [摘要]清代八旗驻防属军事建制,其科举参与方式在历史演进中曾屡遭阻滞。嘉庆年间驻防八旗科举的本地化最终完成,驻防士子与汉城士子由此共享教育环境及教育内容。这在文化层面正式拉开了驻地旗民交流的序幕,并最终使驻防士子及其诗歌创作渐趋“儒化”。驻防旗人科举出仕带来地域间的流动,其诗作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化图景。驻防八旗的科举参与方式推动了驻防旗人诗歌创作的生成与延续,也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巩固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 李珊珊
  • 全文[ PDF 0.0 MB ] 2021.3(39):155-165  共有 417 人次浏览
  • 口头叙事中的“异界”与“边界”———以卫拉特蒙古族“异类婚恋故事...
  • [摘要]文章以“异类婚恋故事”为案例,运用“陌生人”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卫拉特蒙古族民间故事中被想象的“异界”与“边界”问题。“陌生人”在异界有王宫、妻儿、牲畜等与人类社会相似的生活空间、语言能力,但其相貌却与人类相异。他们拥有护家的动物、家畜、攻击家畜的动物等,反映了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与异界的交叉地带有与传统村落社会类似的海边、湖边、山洞等不可移动的场域;也有不固定的祭祀场所、王宫等,具有游牧社会的可移动性特征。“异类婚恋故事”呈现的世界观映射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相互包容的依存关系。
  • 那木加甫(蒙古族)
  • 全文[ PDF 0.0 MB ] 2023.2(41):156-165  共有 172 人次浏览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